106 市场和观众才是真正的试金石-《京剧大师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潘玉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时间,发现已经快一点五十了,距离跟梨园之声运营部总监秦牧云约好的时间只剩下不到四十分钟,这个时候他最担心秦牧云也看到了网上那些对程小楼和《梨花颂》的抨击质疑帖子,怕他会临时改变主意。

    “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,我们这会儿着急也没用,索性顺其自然吧,我也想看看圈里圈外对京剧创新和发展到底是个什么态度。”

    程小楼认真想了想,决定暂时什么也不做,安静的做个旁观者。

   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这个时候有人跳出来抨击质疑他其实也不见得就是坏事,或许骂的越凶抨击的越厉害,他和《梨花颂》给众人留下的印象才会越深刻。

    “梨园行可不是所谓戏评人和个别老前辈的领地,千千万万的戏迷才是这个圈子里真正的主人。六哥,你看看《梨花颂》在梨园之声上的下载量还在继续涨没有?”

    不到24个小时下载量就突破了500万大关,再次刷新了梨园之声新人榜的记录。

    其实这就已经说明了戏迷们对《梨花颂》这首作品的喜爱,那些著名戏评人和个别梨园前辈的抨击质疑真的还重要吗?

    任何一种艺术形式,任何一首作品,最终都会面向市场,面向观众。

    市场和观众,其实才是真正的试金石。

    一切被市场和观众抛弃的作品和艺术形式,都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潮流和审美,只能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。

    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舞龙、舞狮,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打铁花。

    甚至于唐诗宋词现在又有几人在继续创作?

    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学习、背诵、传承罢了。

    诗歌从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”,发展到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,再到“大江东去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传承到当代已然变成了“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”。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,一种创新,一种顺应历史发展轨迹符合当代审美的变革?

    在程小楼看来,京剧艺术同样如此,同样需要创新、发展、传承!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