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二集 高手皇帝-《华夏真相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字幕:武定五年,七月初二日。

      东魏孝静帝为丞相高欢举哀,服缌缞,丧礼依汉霍光故事。赠相国、齐王,备九锡殊礼。诏以高澄为使持节、大丞相、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、大行台、勃海王。

      高澄上表启辞王爵,诏准以太原公爵摄理军国。

      东魏军前线大胜梁军,献俘邺城。孝静帝亲见萧渊明及被俘将帅,令皆送往晋阳。

      丞相高澄极备礼节待之,并道:先王同梁主和好十余年,不料一朝失信,导致纷扰。我今欲重复和好,因知定非梁主本意,当是侯景煽动所致。殿下可派使者询问斟酌,若梁主尚念先王情义,重新往来友好,我则必将殿下以及部众一并放回。

      于是令萧渊明修书,遣使送往建康。梁武帝得书大喜,亦复书慰问高澄。

      高欢下葬之后,高澄便怀篡逆之志,乃离晋阳,率禁军入京。

      东魏孝静帝美容仪,臂力过人,且轻功极高,能挟石狮逾越三丈宫墙;又是神箭,射无不中,并好文学,从容沉雅。时人以为其有孝文帝风烈,故为大将军高澄所忌。

      当初高欢自羞有逐君之丑,事奉静帝甚恭,事无大小必报与帝知,悉听旨而后行。每逢侍宴,则俯伏为帝上寿;静帝若设法会,乘辇行香,高欢则亲自手捧香炉步从,鞠躬屏气,承望颜色。丞相尚且如此,故满朝诸臣侍帝莫敢不恭。

      至高澄掌握权柄,对孝静帝倨慢无礼,使中书黄门郎崔季舒观察静帝动静,朝中大小事皆令崔季舒得知方可。入朝时曾侍帝饮,不顾君臣大礼,举大觞亲至帝座之前,对孝静帝道:臣高澄劝陛下饮酒,若不饮便罚!

      孝静帝见其如此无礼,不胜愤怒,当面喝斥道:大丞相欲效曹丕及司马炎乎?自古无不亡之国,朕生又有何益!

      高澄闻言亦怒,当众开口骂道:朕,朕?狗脚朕!

      即命崔季舒起身过来,当面殴击孝静帝三拳。孝静帝竟然未敢还手,颓然入座。高澄嘿嘿冷笑不已,环视众臣,振衣而出。

      殿中侍宴众臣无不胆颤心惊,并无一人挺身出面喝责。

      孝静帝双臂有千斤之力,挟石狮尚能飞越三丈宫墙,若肯还手时,休说是崔季舒一介黄门,便是高澄所带侍卫齐上,亦不见得讨着甚么便宜。

      就算亲自当场将高澄击杀,又有何难?直如此当面受臣下所殴,奈何本性清高自赏,从容沉雅,不愿在臣僚面前挥拳动粗,以至于此。

      待到次日,高澄酒醒,自觉过分,乃使崔季舒入宫抚慰皇帝。孝静帝反要谢高澄恩典,并赐崔季舒绢百匹。

      崔季舒出宫,孝静帝思来想去,不堪侮辱,乃咏谢灵运诗句道:韩亡子房奋,秦帝仲连耻。本自江海人,忠义动君子。

      侍讲荀济闻诗而知帝意,乃与祠部郎中元瑾、长秋卿刘思逸、华山王元大器、淮南王元宣洪、济北王元徽等密谋,欲诛高澄,又向天子微露其意。

      孝静帝敕书佯问荀济:卿欲何日开讲?

      荀济见天子意允,遂将数人密计告知。孝静帝便依其计,下诏众臣,诈言风水吉凶之故,欲于宫中筑一土山,实于其下开地道通向北城,所掘之土故堆成山,以此掩人耳目。计划地道挖通之后,孝静帝便可逃出皇宫,组织天下兵马,与高澄决一死战。

      高澄岂能料到此事究里?只谓皇帝闲来无事,迷信风水,也自懒得理他。

      如此一条妙计,不料天意使然,也是国祚将终,致令其事不成。当地道开至千秋门,即将透城而出之时,不料被守门者发觉地下有异,告于高澄。

      高澄闻门军之报,忽想到宫内大造土山,却不见有人运土入宫,乃恍然大悟道:哈哈,果然是个绝妙计策!原来如此。

      遂带兵入宫,见帝不拜,高坐问道:陛下何故欲造反?臣父子功存社稷,何负陛下!我知道了,此必是左右妃嫔之辈所为。来人,与我诛杀胡夫人及李嫔。

      孝静帝亦乃一代武功高手,自有胆魄,止住侍卫,对高澄正色言道:自古唯闻臣反君,不闻君反臣者。高王自欲谋反,为何反来责我!我今日若杀高王,则社稷得安,不杀则灭亡无日。朕自身尚不足惜,况于妃嫔!高王必欲弑君,不必借人说事,只缓速在于大王!

      因向案上拿过一支金如意,随手折做两段。高澄大骇,乃下床叩头,大哭谢罪。

      孝静帝见此,反向高澄谢罪,留于宫中酣饮,夜深乃出。过三日后,高澄引禁军再次入宫,命幽禁孝静帝于含章堂,并问侍讲荀济:荀公何故为反?

      荀济答道:某乃朝廷大臣,奉天子明诏以诛权臣高澄,何谓谋反!

      高澄愈怒,见无台阶可下,只得下令诛之。狱司以为荀济既老且病,风烛残年不宜刀斧加之,遂以鹿车载其至东市,连人带车一并焚之。

      高澄既囚孝静帝,便回晋阳,复使萧渊明寄书给梁武帝,表示只要梁朝消灭侯景,东魏即可释放萧渊明等梁军战俘。

      梁武帝不舍侄儿萧渊明性命,立遣使节至晋阳,与高澄和谈。

      此事终为侯景得知,不由大惧,遂上疏梁武帝道:若陛下为贞阳侯等私亲之故,必与魏国高氏谈和,则置我侯景于何地哉!

      复屡次重贿宠臣朱异,前后送金三百斤,欲使其毁破梁、魏讲和之事。但朱异纳其金而不通其启,反执意劝梁武帝与魏和谈。

      侯景不得答复,遂以高澄名义写书寄呈梁武帝,请问以萧渊明交换侯景之期。

      梁武帝得书大喜,急复信道:若贞阳侯旦至建康,则侯景夕返晋阳。

      侯景览书大骇道:老儿昏悖,竟如此明目张胆卖我!

      于是召集八百部众,问道:今梁帝弃我,当如之何?

    
  部众均大怒道:愿从将军,生死与共!

      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听闻其事,派人送密信到司农卿傅岐府,报说侯景要反。

      傅岐急入朝以密书上呈,并谏武帝萧衍道:彼高澄何故向我求和?此必是离间之计。故命贞阳侯遣使劝和,欲令侯景自疑;侯景意不自安,必图祸乱。我若许东魏以通好,正堕其计中。望陛下绝东魏之使,下诏抚慰侯景,则大乱不作,国境安息,江东之幸也。

      武帝闻奏,良久不语。

      朱异适在帝侧,仰承帝意说道:鄱阳王不许朝廷有一客乎!彼侯景今止八百余众,有何能哉?高澄拥百万大军,我宁得罪高澄,而取悦侯景耶!

      武帝点头称是,乃从朱异之言。

      傅岐出朝下殿,仰天长叹:为一贞阳侯萧元明之故,我江东休矣!

      画外音:梁武帝为人多情,对自己宗族向来恩爱,甚至放纵胡为。弟萧宏临阵脱逃,侄萧正德投敌复回,子萧综临阵向魏军投降,如此大罪,皆被饶恕不究。亦复溺爱亲侄萧渊明,朱异心知肚明,故为讨好武帝,固执言和。至于社稷江山,便不在朱异考虑之内。其后侯景反以诛杀朱异为名,长驱直至建康,朱异羞愧交加而死,亦谓应得之报。

      侯景虽欲造反,终因人马有限不敢,最后上书武帝:高澄捧壁求和,盖因秦兵扼其喉,胡骑迫背,故甘辞厚币以取好陛下。高澄竖子,当其强时,陛下尚伐而取之;今其衰弱,反虑而和之哉?舍已成之功,纵垂死之虏,愚以为陛下必不取也。臣与高氏衅隙已深,仰凭圣威,期雪仇耻。今陛下复与高氏连和,使臣何地自处!

      梁帝览奏,犹以自欺之言回复侯景:朕与公大义已定,岂有成而相纳,败而相弃乎?公但清静自居,无劳虑也。

      侯景又奏:臣今蓄粮聚众,秣马砺戈,指日克清赵魏,不容军出无名。陛下若弃臣遐外,南北勾通,将恐微臣之身,不免重落高氏之手。

      梁武帝回复:朕为万乘之主,岂可失信于卿,不劳复有陈启。

      萧衍皮里阳秋,侯景部下却已忍耐不住。部将王伟劝道:如此书信往来,有甚用处?大王今坐听梁帝之命亦死,举大事亦死,唯决裁之!

      侯景于是意决,将寿阳全城居民募为军士,停止债务田租,并将百姓子女配与将士,致使全民皆兵,众至十万。一切准备停当,便择吉日拜将筑坛,以安北将军夏侯夔之子夏侯潘为长史,徐思玉为司马,训练士卒,筹备粮秣。

      此后侯景再上表疏,以养兵拒魏为名索求军资,言辞渐露悖慢。梁武帝只求羁糜,对其所请却从不拒绝,一味姑息,转运物资之使相望于途。

      萧范、羊鸦仁、元贞、裴之悌等梁将皆看出其中关窍,相继向朝廷报告侯景欲反,请止其资助,梁武帝及朱异皆不以为意。

      侯景经过数月准备,便利用梁武帝昏庸纵容,军力迅速壮大。

      梁太清元年八月十日,侯景请人占算,说是出兵吉日,无往不胜。遂传檄江淮,以诛杀中领军朱异、少府卿徐驎、太子右卫率陆验、制局监周石珍为名,正式起兵寿阳,集中兵力八千人直发建康,正式揭开侯景之乱帷幕。

      梁武帝这才大惊猛醒,急派邵陵王萧纶统率诸军,北上征讨侯景。

      侯景闻梁帝命军来伐,问计于诸将。

      王伟说道:萧纶若至,彼众我寡,必为所困,不如率轻骑直扑建康。我闻临贺王萧正德早有反心,届时其反于内,大王反于外,天下不足定也。兵贵神速,宜即进发。

      侯景从之,乃使徐思玉暗与萧正德通信,许以里应外合攻取建康,拥其为帝。

      萧正德早有反意,只恨不得其便,此时自然一拍即合,约为内应。侯景大喜,乃留外弟王显贵把守寿阳,自己诈称狩猎潜出寿阳,人皆不觉。

      十月初三,侯景佯称趋击合肥,转而潜袭谯州。助防董绍先开城投降,俘刺史侯泰。

      梁武帝诏遣宁远将军王质,率水师三千巡江防阻。侯景再攻历阳,太守庄铁献城投降,且进言献计:今国家承平日久,人不习战,大王宜乘此时速趋建康,兵不血刃可成大功。

      侯景乃留田英、郭骆守历阳,以庄铁为向导,引兵临江。江上守戍相继告急。

      武帝问计群臣,都官尚书羊侃奏道:臣请以二千人急据采石,令邵陵王萧纶袭取寿阳,使侯景进不得前,后退失巢,乌合之众,自然土崩瓦解。

      朱异却道:侯景必无渡江之志,何必如此!

      梁武帝不用羊侃计策,却以临贺王肖正德为平北将军,都监京师诸军事,屯丹阳郡。

      萧正德既握军权,乃遣大船数十艘,诈称装载荻草喂马,公然渡江,接济侯景叛军。

      侯景却虑王质率水师横江拦阻,便派细作前往监视,俟其有甚异动,及时回报。

      临川太守陈昕亦虑到此层,具折启奏朝廷:侯景南来,采石急须重兵镇守,王质水军轻弱,恐不济事。

      梁武帝览奏,甚觉有理,遂命陈昕与王质对调,使二人交接防务。王质却甚有趣,不等继任前来交接,便率本部军先离采石,此时陈昕尚未离开秦淮渚。
    第(2/3)页